这些问题,都需要商议解决,很快,一众文武被召集过来,具体的商讨正式开始。
“我走之前说过要推行义务教育,现在如何了?”
第一步,段尘需要从义务教育入手,这件事他安排了简雍全权跟进。
“回将军,如今已经在辽东全面推行,来自华夏和各地的儒者也安排到了各地学习,前段时间调查,普及率超过了50%。”
简雍回答很详细,先是大概交代了普及率和各地布置,而后就是具体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情况。
总体来说,段尘推行义务教育阻力基本被扫除,等待这套机制运行起来,下一步的统考制度便可以开始了。
早先的辽东书院,终究是世家的温床,段尘心中清楚,只有各地创办的大学,才能真正的培养他能掌控和辽东需要的人才。
这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,而是学生所处的阶级问题。
辽东自耕农和城市市民这些人的文化基础还是太差,但这些却也是段尘把控辽东的关键因素。
因而,不仅仅要缓步提升,也要快速扫盲。
“河北百姓安置之后,其子女教育之事也要快速跟进,我会再向教育部安排一批生活物资,孩子上学免费同时,我们可以管饭。”
“此外,如果家长送孩子在学校读书,我们可以奖赏。”
段尘确实有钱了,早先或许还需要华夏投资,可自从自贸区开辟之后,辽东的生产贸易不仅仅可以供给内需,也能够有巨大出口空间。
加之本次征服河北,袁绍在河北的积蓄基本都归于他手,那他自然就宽裕了些。
“只要物资到位,我有信心在5年内完成彻底普及!”
资源到位了,那还有什么好说的,直接干便是。
如今,一众心腹都明白段尘的意思,全面推行义务教育,用着最大的基数来堆人才,从而逐步绕过世家的掌控。
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教育层面,长远来看,这将是对整个大汉的社会洗牌。
如若不是依靠自己重新开天下的雄主,绝对是无法推行的,这种改革牵扯的太多太多。
但段尘,和他一手凝聚起来的辽东,是真真正正的一张白纸,在这里很少有旧的利益阶级,哪怕有也早已经被清除的差不多了、
因此,段尘完全有这样的能力和依据办成此事。
义务教育,是长久的大计,眼下要解决的,还有辽东的官吏和各种人才短缺的问题。
“人口增多,对我们的要求也就更多了。
我计划再次发出招贤令,在辽东各城设立招贤馆,通过集中考试,政绩审核来取士,往后每3年一次,定为常规,大家以为如何?”
此话说出,在场众人都是一惊。
李旺和等探索者对此感到熟悉,这说白了,还是科举取士。
而管宁等人,却是眉头一皱,想到的更多。
大汉的征辟察举制,主要依靠的便是他人推荐,中央和地方录取的形式,长期以来,所谓的举孝廉,很多都只是一个说法罢了。
而招贤令,这等取士方式,也确实有皇帝和诸侯做过,只是其往往是考试加考核的相互结合,并且还是不定期的,不常规的。
如今段尘设立3年一次招贤,还在各地设立招贤馆,虽然没有明确的挑战察举制,但也算是要潜移默化的替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