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网 > 玄幻 > 修行宝典 > 第18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

第18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(1 / 2)

如今,国际局势已然进入到了一个异常激烈的相持阶段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,双方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竭尽全力地施展着自己的实力,犹如武林高手过招一般,比拼的是深厚的内力。

在如此动荡的乱世之中,最为关键的便是军事和经济这两大方面的凝聚力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,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自身祖先的认同和归属感。正因如此,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中那句经典的表述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才显得尤为重要。

其中,“戎”所代表的,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行动,更涵盖了军队、战争以及国防等诸多方面。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暴力手段,正如《孙子兵法》中所说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。”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,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。

而“祀”则包含了对天地、祖先的祭祀礼仪。这种祭祀活动,其本质是通过纪念天地对人类的滋养以及祖先所立下的赫赫功绩,来强化整个社会的凝聚力,巩固统治的合法性。同时,这也是人们表达对自然和传统敬畏之情的一种方式。

古人普遍认为,若想让外敌对自己心生敬畏之情,那么自身就必须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,如此方能实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战略目标。为此,古人通过举行祭祀仪式来确立传承文化的认同感,以此消除民众内部的矛盾,避免社会产生分裂的局面。同时,这种祭祀仪式也能够向外界展示出国家的强大国力。

然而,需要指出的是,古代的祭祀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,它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政治工具。帝王作为“天子”,往往会亲自主持祭祀仪式,将自身的权力与天道紧密地绑定在一起。通过这种方式,帝王借助仪式来强化“天命所归”的合法性,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。

此外,当国家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时,通常会以祭祀的形式来告慰祖先(例如“献捷于祖庙”)。这样一来,便形成了一种“以武立国,以礼治国”的循环模式,即通过武力来保卫国家,再以礼仪来治理国家。

孔子对“礼”的重视程度极高,他曾言:“不知礼,无以立也”(《论语》)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,祭祀被纳入了“礼治”的范畴。而孟子虽然更为强调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注重施行仁政,但他同样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的重要保障。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共同构建了“文武并用,德刑相济”的治国理念,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各个朝代都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传统: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,亲自巡视天下,遍历远方。他不仅在各地刻石记功,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,同时也借此机会进行祭祀活动,展示自己的权威,并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军事威慑。

到了唐代,这种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。唐代专门设立了“太常寺”来负责祭祀事务,同时设立“兵部”来统辖军事,从而形成了一种制度性的分工。这种分工明确、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,使得国家在军事和祭祀两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。

古代中国对于国家存续条件有着深刻的总结:军事是国家生存的底线,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力量;而祭祀则是国家的精神纽带,通过祭祀活动,可以凝聚民心,传承文化,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。这两者分别对应着“力”与“德”,共同构成了政权稳定的基础。

最新小说: 晴天不落雪 从直播返现开始成就神豪 领主:会点合成没问题把? 穿越系统空间我全有 命途行者,我就是欢愉! 史上最强符箓师 导演:煤老板的审美你别挑 官场游龙:从小秘书到封疆大吏 寒假打工造战机,国家供你当祖宗 系统刚来就让我成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