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么多鹿茸!”
赵江回家才发现列巴他们放车厢里的一袋子鹿茸,质量都是上乘,起码有二十支。
按照鹿茸按克算价,这一袋子值老鼻子钱了。
想到离别时列巴得意的表情,赵江笑着摇了摇头。
他把一桦树娄的工艺品搬到屋里,让王桂和赵兰选选喜欢的。
“这都是,他们做来送你的?”王桂扬着嘴角问道。
“嗯。”赵江笑,“没想到给了我这么多。妈,小妹,你们看有喜欢的捡来当首饰盒,或者放针头线脑的。”
赵江事先已经选了一个刻有百灵鸟和生命树的桦树盒,准备明天拿给石慧。
这点小心思当然没跟家人分享,免得被王桂和兰盯着笑,冒出几句儿子心里惦记别的姑娘了。
等选好后,赵江挪动娄子,问妹妹:“兰,试卷做得怎么样?”
不问还好,一问赵江就有点泄气:“不咋样,都是我没见过的题型。”
“不怕,对着答案的讲解,好好看一下。”赵江安慰妹妹。
赵兰以前做的试题质量干脆就是课本上的原题,或者简单换个数字,和省城重点高中的模拟题不是一个档次。
黑一能稳坐升学率第一,老师们当然是有两把刷子的,说不定能押出高考相似的题型。
现在不会不要紧,怕的是暴露问题后不去解决,考场上抓瞎。
“我知道哥。”赵兰点头,“我准备把这些试卷拿给老师,印出来大家一起考试、学习。”
别看赵兰有点沮丧,但她就像找到了目标,老赵家那种不服输的韧劲上来了,绝对要在明年高考前把知识点吃透。
“好。”对赵兰分享的做法,赵江是赞成的。试卷有老师、同学们一起讨论,理解能更加透彻。
他想了想后世看到的视频,假借黄记者口对妹妹说道:“兰,上次那个黄记者和我说,高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和初中一样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赵兰打起精神听大哥说。
“初中的很多知识点,需要的仅仅是记忆、背诵……”赵江回忆道,因为妹妹刻苦,所以初中的成绩始终很优异。
但高中的很多知识,需要的就不是“记忆”,而是“理解”,掌握后融会贯通。
但因为过去的学习经验,赵兰可能就陷入了习惯的误区,还是用初中那套方法,强行记忆某个数学题每一步的解法。
同样的知识点,换了个运用方法,原来的步骤当然就不适用了。如果赵兰没意识到,仍然又去背诵记忆,只会越来越累,效果还不好。
所以,学习知识,首先要区别需要的是“记忆”还是“理解”,再根据情况去掌握。这样才是行之有效的。
这套理论,是后世一位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提出的,放在现在当然很先进,赵江用自己的语言和赵兰解释了一遍。
“嗯……”赵兰皱眉抿着嘴,她确实有一本厚厚的错题集。理解到大哥的意思,赵兰第一次对学习方法有种全新的认识,审视自己的问题。
“哥,我知道了。”赵兰迅速抓住了要点,“所以我在遇到理科的题目时,应该首先判断它是想考察什么知识点。不会的题和错题,重点是掌握运用的知识点,用这种方法去归类总结?”
赵兰说着说着,眼睛就亮了,“这样我能节省大量的时间,省去无用功!”
其实兰儿后面说的嘀嘀咕咕的,赵江就听得二愣二愣的,拾人牙慧的他赶忙点头,竖起大拇指:“啊对对对!我妹就是聪明!”
赵江对小妹绝对的自信,哪怕现在基础有些差,但一年的时间,足够妹妹考出水平,一定能成为屯里首位大学生。
“哥,会不会你读书其实很厉害?”赵兰突然问道,“只是你懒不用功?”
赵江一怔,然后抬起嘴角:“还真说不准呢?”其实他会个啥,就能侃侃几句。
“给你能的!”王桂笑着弹了下儿子的脑门,“净会扯。”
“兰啊,试卷能给老师同学,你大哥和你说的这些,你自己知道就行了。”赵山说道,“别和你同学讲。”
“爸!”赵兰无奈地,“这些告诉老师,他们也能更好地去做教案,分析题目呀。我们同学之间讨论起来,总会有新的收获。这才是活水来。”
被小棉袄不留情地怼了,赵山撅了下嘴,“和你爸讲起大道理来了。”
“瞧你小家子气的样儿,就那点出息!”王桂赞同闺女,“一群人想总比一个人钻牛角尖强不是?”
“呵呵。”赵江盯着亲爹笑,被赵山瞪了一眼。
“小犊子……”赵山心里不得劲儿,状似随口地提起:“江儿,你说明天要上山去?”
“嗯,胡大哥瞅着一黑瞎子,领着家里狗打去了。”赵江说道,“完有时间,去看看碱场咋样。”
要没有新鲜的鹿踪迹的话,就要补充些盐分了。
“你明天不上班啊?”赵山有点夸张地说道,然后小眼睛期盼地盯着王桂,意思就是这你不教训教训你好大儿?
见王桂老神在在的不搭腔,赵山又很刻意地补充了一句:“明天是周一吧?桂啊,我没记错吧?”
王桂哪里不知道爱人的小心思,把茶缸子一放:“是,江儿和我说了。”
“那?!”赵山眼睛一瞪,双手摊开,“他这班上的也太不稳当了!”
“人家领导都没说啥,再说江儿也没耽误工作呀。”王桂慢条斯理的,“江儿上山都是给家挣钱。”
赵山:……
这娘们儿区别对待,现在装都不装一下了。
还有,不就是想告诫下儿子心思放在场子里吗,石关明在,孔伟还真能为难赵江不成?
赵山看着赵江,寻思他老丈人要也是领导的领导,他也能这样。不过这大逆不道的话,赵山就在心里想想,是万万不敢说出来的。
“诶,江儿。”王桂没理愤愤的赵山,“上次不说你们要上报纸吗,报告出来了吗?”
“还没呢。”赵江道,“放心妈,我每天都去瞅一眼。要有了我拿家来,算算应该也差不多了。”
“别忘了啊。”王桂叮嘱,“这么好的事,得把报纸留下来,妈给剪了收藏。”
“忘不掉。”赵江笑道。
第二天上午,到了上班坐通勤小火车的点,赵山穿戴好,看着西屋还关着的房门骂了一句:“臭小子。”这才跺了下脚走出院子。
赵江翘班睡懒觉,到了八点四十多才起床。
上了个茅司回来,胡华清和向登峰已经在东屋炕上坐着了。
“兄弟。”
“江哥。”向登峰给赵江挪出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