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为民新作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发酵,在燕京,他是不会缺少书迷和话题的。
《燕京文艺》今天发行后,编辑部上下都很紧张。
胡为民的小说成绩是得到认证的,但那是报纸,在杂志上有没有那种影响力,还是未知之数。
有个年轻编辑忍不住畅想起来:“你们说,咱们的杂志会不会靠着胡老师的小说卖到上百万册?”
“百万册?你做梦呢?现在国内最出名的文学杂志一期也不过卖四五十万册,你一下子把记录提高得百万册,也太敢想了。”有编辑反驳道。
年轻编辑不服,“《燕京青年报》因为连载胡老师的小说,巅峰期卖出去两百万份,咱们的杂志有一个月的销售时间,卖个百万册不过分吧?”
“闹呢?报纸一份多少钱,几分钱,咱们的杂志多少钱,两毛五,这怎么比?”
“不止,报纸就算没有小说,还有新闻,受众和我们文学杂志不一样。”
年轻编辑的乐观看法迎来了更多人的反驳,这让他有些泄气。
“那你们觉得,咱们这期能卖到多少?”
“我觉得能卖出去二十万册就是成功。”
“二十万册?那不是比我们往期高了个五六万册嘛。”
“五六万册已经不少了,你真当文学杂志的受众很多啊!”
“就算受众不少,但竞争对手多啊!”
编辑们的闲谈,都被张德宁看在眼里。
她同样是年轻编辑,也希望杂志能借着这次机会赶超诸多竞争者。
但她同样知道,这不现实。
《燕京文艺》自从改开后,在燕京的读者群体当中口碑极速攀升,多部高质量的作品都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认可,连带着刊物本身的影响力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。
对于刊物来说,刊载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决定了刊物本身的影响力。
但是吧,作为一份有野心的杂志,《燕京文艺》还是缺少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杂志名头的扛鼎之作。
编辑部,不,应该说是主编周艳茹和她,都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了胡为民和他的《孩子王》身上。
就是不知道最终结果,是否能如他们所愿。
张德宁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,时间已经来到下午,按理来说应该快有燕京部分地区的销量统计出来了。
果然,她念叨没多久,就有发行部门的员工跑了进来。
“同志们,好消息,今年《燕京文艺》第三期大卖。根据新华书店和邮局的反馈,燕京地区铺货的十万册已经告急!”
“轰!”
编辑部炸了,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这才第一天,燕京铺货的十万册库存就告急了?
要知道,这次杂志社就印了二十万册,燕京地区,也就是杂志社的传统辐射范围内,就铺货一半,剩下一半撒向了全国各地。
这个消息和不少老成持重的编辑心中预想的不一样啊!
张德宁从工位窜出来,拉着发行人员的胳膊问,“你的消息保真吗?”
“真的,都是各地反馈的消息,然后经过我们统计得来的!”那人肯定道。
“走,跟我去见主编!”
张德宁拉着发行人员的胳膊,往主编办公室拽。
半晌,发行人员才出来,然后是主编和张德宁。
“同志们,告诉你一个好消息,咱们这一期《燕京文艺》大获成功。经过慎重决定,社里决定当期杂志加印十万册!”
“万岁!”
杂志加印,证明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编辑部上上下下都是有功的。
表面上,周艳茹和张德宁都很高兴。
不过私下里,周艳茹还是忍不住抱怨道:“社里还是保守了。燕京城十万册才卖了几天就告急,再加印十万册哪能够啊!”
“是啊,这才第一天,还没过完呢。我觉得怎么也得加印个二十万册才够。”张德宁附和道。
周艳茹道:“不过社长说的也有道理,加印又不是一锤子买卖,卖得好可以再继续加,就是耽误时间。”
“也对,现在是第一天,口碑还没发酵,有个一周时间等口碑发酵,那时候杂志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潜力来。”张德宁道。
有了一天最少十万册销量的成绩打底,两人对这一期的最终销量充满信心。
……
第三天,度过一个愉快周末的胡为民早早来到图书馆上班。
打扫完卫生后,该来的人也都到齐了。
胡为民坐下没多久,赵老师他们便联袂而来。
“赵老师,你们这是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