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组辩论结束,第二组马上进行。
云洁刚才一面认真听一组精彩的辩论,一面观察二组人员的状态。
不同于其他同学认真听讲,马丽同学一直低着头在纸上写写画画,应该是在整理思路。她对自己首先发言很是在意,争取一鸣惊人。看来她的胜负心很强。
云洁倒是没想提前打腹稿,她是第四个发言,听听前面的人怎么说,找找灵感和思路,轮到自己再组织语言即可,又不知道别人怎么说,提前打的草稿到时衔接不起来就坏菜了,反而影响思路。
可陈其野在纸上写写画画什么?
云洁觉得两道题目同时抛出来的规则不公平,对发言的第一组不公平。这是个bUG,待会有必要提醒一下蒋老师,下次抽签,每个组提前3分钟抽签选题目,准备时间也是一致的。
马丽同学做了万全准备,率先发言:“嗟来之食的故事背景出自齐国,当时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,民不聊生。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,是为了帮助那些饥饿的人们。但一个饥饿的人面对食物时却因为帮助者的态度不好而选择了不食,最终饿死。”
听到这里,云洁心里只有两个字:“废话!”
大姐,这是辩论,不是考名词解释和文言文翻译,要超时啦!
“这段故事告诉我们,人在面对困境时,仍然应该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原则。虽然最终他饿死了,但他的精神却赢得了后世的尊重和赞扬。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气节,常言道:‘人活一口气’”,即使生活困苦,也不能失去尊严。类似的说法,如‘人穷志不短’、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’,都体现了对气节、尊严和精神的重要性的强调。即使在今天,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有其价值和合理性。”
“超时啦,超时啦!”云洁心里默念。
白一帆接上:“‘志者不受嗟来之食。’此语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,也激励了多少人为免受‘嗟来之食’而奋发自强。所以不能不说这话里是饱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的。 民以食为天,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。自食其力则自得其乐,若无力自食受一点别人善意的恩惠似乎是可以接受的,唯有这“嗟来之食”让人食也不是不食也不是,以君子之道,此食是不该食的。饿死事小,受辱事大。”
卢志恒开始转折:“嗟来之食也应该辩证地看,辩证得吃。我有不同的观点,我认为应该接受食物。不能因为饥饿而丧失生命,生命极为宝贵;生命比尊严更为重要。历史上的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,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,这些奇耻大辱他们都能够忍受。与之相比,所谓的侮辱显得微不足道。接受嗟来之食保住了性命的人,未来还有机会证明自己,甚至报答施食者。难道说他们的成功不是风雨之后的阳光吗?
卢志恒已经抛出来橄榄枝,云洁接着说:“嗟来之食不是不能吃,而是看如何吃。尊严诚可贵,生命价更高。当你‘大饥’时,不吃这口饭就会饿死,这时有人给你提供了帮助,拯救你于危难之中,这难道不是你的大恩人、大善人吗?而你还在纠结她的语气好不好,态度好不好,是不是很蠢?拒绝这口饭,既伤害了施恩者,又伤害了自己。所以,忽略掉‘嗟’,只看到‘食’即可,如果你真是对‘嗟’和‘来’耿耿于怀的话,活下来,强起来,你也变成一个施恩者,对每一个接受帮助的人说:‘请您享用’。”
众人频频点头。
糟了,云洁说完看到蒋老师看一眼手表,真的要超时了。
陈其野紧跟发言:“总而言之,嗟来之食能不能吃,怎么吃,要辩证地看,在大事大非面前,如关于民族气节、祖国荣辱等,你应该有‘君子不食嗟来之食’骨气,这叫‘大义’;在个人成败方面,你还没有达到成功彼岸的力量,你还是要有‘韩信受胯下之辱’的肚量,这叫‘大度’。”
“时间到。”蒋老师笑了,“完美卡点。”
二组的人员明显舒了一口气,卢志恒不满地看了一眼马丽,马丽毫无知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