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龙寺坐落于盘龙山,山脚下就是水丰县,山上的僧侣和山下的香客往来十分方便。
得益于地理优势,而且据说求子特别灵验,白龙寺的香火一直都很鼎盛,属于平日里隋易羡慕不来的那种。
隋易先进了县城,然后绕道东门上山。
刚进城时,因为怀着找人算账的心,隋易那张脸黑的如同锅底一般,走路姿势更是显得气势汹汹。
可是前阵子他斩妖狼的事迹太过轰动,以至于沿途受到许多百姓的热情拥戴,街上的人见了他都要热情的打招呼。
隋易不得已跟人一路点头致意,同时还要换上微笑的表情。
等到出了东城门,他那张脸早就笑僵了。
回头看了眼城门内,隋易暗自擦了把汗。
“妈的,我还真以为我满大街都是熟人。”
这种走到哪都被人关注着的生活并非他想要的,因此,隋易在心中暗下决定,以后没事还是不要下山的好。
盘龙山并不高,但是占地面积颇广。
山脚下,方圆五里范围内的土地都被划分到其名下作为耕地,放眼望去,隋易只看见一片片望不到尽头的农田。
惊蛰在即,田地里已经能够看见佃农们忙碌的身影,他们有的在犁地松土,也有的在烧麦梗做肥。
隋易一路走下去,沿途观察着,感慨白龙寺底蕴厚实的同时,也发现了那些正在田里干活的佃农们不论男女老幼,似乎脸上都洋溢着笑容。
看到这一个细节,隋易就有点纳闷了。
这些农户只是被雇佣来的,而且干的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,扪心自问,即便是隋易自己下地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开心过。
他有些不理解,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他直接走到一个农户身边问道。
“请问施主何故发笑?可是有什么好事?”
闻言,那约莫五六十岁的农户转头看向了隋易,见对方是个道士,短暂的诧异之后,脸上笑容依旧。
“小道长有所不知,白龙寺最近几日来了个藩国僧人,这位大师刚来没多久就当上了副监院,而且下发了新规定,以后我们佃农每年上缴的粮食可减少一成留以自用,雇金每家也都能再涨两成,俺们的好日子来哩。”
说到开心事,老农脸上的笑容更是灿烂,流露着一种朴实的喜悦之色。
闻言,隋易就更疑惑了。
寺庙雇佣农户耕地是很正常的事,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寺庙。
而每一家农户一年的收成都会分出七成上缴寺庙,留下三成自个过日子,并且还能得到一笔雇金,这也是正常的事。
即便遇上了明事理的和尚头,在上缴粮食比例上给予合理的调整或者多给钱,也是时有发生。
只不过,让隋易疑惑的是为什么颁布这条新令的人怎么会是一个新来的番僧?
要知道,外来的和尚进了庙里,只能算是挂单的僧人,也就是暂时借住在此的客人,几乎不可能委以实权。
面对隋易的疑惑,老农笑着解释道。